top of page

【正向靜觀小組】

線上課程|到校課程|靜觀練習|靜觀活動

近年大量心理學研究實證靜觀能有效減輕壓力、焦慮及舒緩情緒

 

正向靜觀小組不論對兒童、青少年、成人都甚有好處。練習靜觀能夠提升個人的心理健康。

 

學習用平等心、非批判性的心態覺察當下的事物、生起的情緒和想法,能使我們更有能力對眼前的事情作出不同的回應。

​現時正向靜觀小組能提供到校及線上課程,歡迎聯絡我們查詢

正向靜觀小組課程內容

本中心的正向靜觀小組以正向心理學為背景框架,配以靜觀為工具,讓學生可以從課程中

  • 掌握到不同的靜觀應用方式

  • 學懂欣賞自己

  • 提升抗逆力

 

整個課程旨在為學生提供機會,令他們能更深入學習到

  • 如何運用正向心理學,去協助自己建立有效的應對方法

  • 學習利用個人優勢去面對挑戰

  • 學習樂觀思維

  • 培養理性思維

  • 實踐靜觀

  • 壓力處理

  • 回顧成功經驗

 

完成課程后,學生能從而減輕壓力、舒緩情緒,長遠達至健康的身心發展,提升自己在面對人生逆境時的能力。

現時本中心能提供正向靜觀小組線上課程歡迎聯絡我們查詢

​甚麼是靜觀?

靜觀(Mindfuless)又稱正念,是近年被大量心理學研究實證為能使人減輕壓力、焦慮及舒緩情緒等等的一套有效的工具。

​靜觀亦指有意識地運用覺察力(Awareness)和專注力去覺察當下的事物以及個人內在生起的想法、情緒和身體感受。在靜觀的過程中,我們以一種平等、非批判性(Non-judgemental)的態度全然地接納當下的一切。無論生起的念頭和感受是悲是喜、是哀是怒,我們都帶着不辨好壞的平等心看待之,只是靜靜地看着它而不作習性反應,己足夠產生力量和空間讓我們重新作出回應的選擇。

​甚麼是正向心理學?

正向心理學,時被稱為「快樂的科學」。以往不論是從傳統的心理學、教育角度乃至日常人際關係的相處,人們都傾向於關注於人的問題、缺點、偏差行為或其他需要改善的地方,希望可以找出針對性的方法改善負面情緒或行為。

 

有見及此,美國著名心理學家Martin Seligman提出新的方向希望可以協助人們可以發展出正向的角度來看待人生。他協同其他學者一同研究出一套以科學為本的正向心理學理論,提倡把眼光從人的缺陷轉到為發掘人的優勢和資源,關心人人們的正向經驗和正向特質。

 

透過這個過程,更能讓人提升復原力,樂觀面對逆境,活出意義豐富的快樂人生。

正向心理學主題

正向心理學有兩個重要的主題:「真實的快樂」和「幸福」,要過上這快樂和幸福的生活有幾個重要的元素。

到校課程 正向靜觀 正向心理學主題
  • 正向情緒 (Positive Emotions)

對於過去,以寬恕與接納態度面對;對於現在,活在當下、創造快樂;對於未來,寄以樂觀及希望的態度展望。

  • 全心投入 (Engagement)

人們應學懂了解自己的優勢並善用自己所長,建立有意義的人生。

  • 正向人際關係 (Positive Relationship)

學習正向溝通,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 意義 (Meaning)

為人生創造意義。

  • 成就 (Accomplishment)

為自己創造成功的外在情境。

到校課程 正向靜觀 正向心理學主題

正向心理學提出關注正向優勢是促進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人們可以憑着優勢作出建設性的行動、突破人生的困難、建立價值感和意義以及提升與他人的聯繫感。

 

然而正向心理學不只一味追求正面狀態,更講求的是一種對於正向和負向的統整。透過接納自己的限制、發揮自己優勢、在看似困難的處境中發掘意義,善用自己的每一個面向,讓人生達至一種平衡而穩定的狀態。

​甚麽對象適合正向靜觀小組

​靜觀是一種老少皆宜的練習方法,也適合不同範疇的人士,包括兒童、青少年、成人,基本上男女老幼都可以由參加靜觀練習得益。

兒童及青少年

​兒童及青少年在接受靜觀訓練後,能減少焦慮,提升專注力和幸福感。靜觀訓練亦可以提升學習及記憶能力、協助孩子們提升面對困難的能力。

特殊學習需要 (SEN) 學生

正念練習能令到促進大腦的前額葉皮質區域的活躍對於有特殊學習教育需要 ( 如: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 ADHD) 的學生同樣也能受益於靜觀練習。透過靜觀訓練,可以促進前額葉皮層的發展,幫助調節情緒及專注力。

家長及老師

​家長和老師在日常工作和照顧孩子的過程中身心皆承擔巨大的壓力,甚至因此影響自己的健康或與孩子的關係。因此,有不少的關於靜觀的研究都以老師和家長為對象,指出靜觀練習能有助他們減壓、改善身心健康、學習更有效地和孩子或學生相處。

長者

不少長者在日常生活中需面對長期疾病的帶來的困擾,當中都為他們的身心帶來不少的壓力。透過練習靜觀,可有助長者更積極、正向地面對生活。

Children in Yoga Class
Children Studying Alphabet
Teacher and Class
elderly-couples-playing-eating-some-fruit.jpg

​為甚麼參與靜觀?

不論是兒童、青少年、成人每天因應不同的事情都會經歷很多種的情緒,包括而不限於焦慮、壓力、悲傷、憤怒等等。而正因我們對自己的想法和情緒缺乏覺察力,我們慣常於被這些感受拉著走,當這些情緒來襲時,我們常感到難以招架,甚或會因此做出不當的行為(攻擊/逃避/成癮等)。

因此,練習靜觀的重要性在於能運用正念提升我們對自己想法/情緒/身體的覺察力,當我們能意識到自己內在正在發生甚麼時,我們才能握回自己做決定的自主性和選擇權。

學生為何需要正向靜觀小組

本地調查發現,香港中學生普遍壓力水平偏高。近年來,尤其於疫情影響底下,中學生面對多方面的挑戰,不論是學業壓力、生理健康、人際關係、家庭關係或個人成長過程中的身心適應,都可能令中學生產生負面情緒的重要因素。

同時令人擔心的是,據調查發現,很多中學生未能掌握有效的應對負面情緒的方法,繼而對身心健康造成更大的風險,防礙學生良好的全人發展。

 

因此,創造更多機會讓學生能學習以正向心理的角度來面對困難以及掌握健康的方法來轉化個人情緒,在此時顯得尤為重要。

到校課程 混合課程 正向靜觀

樂歷生命教育中心能提供正向靜觀小組課程

現時還能選擇線上形式進行

White Branch

​靜觀融入生活

習性反應
​我們在面對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事物時,不加思索地自動作出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我們習性反應。它我們被引發的一連串無意識的思維習慣、情緒、身體反應或行為。

事情

​被人撞到

想法

他是故意的

反應

憤怒、立刻推回去

我們通常對這一個過程毫無覺察,直到整個反應完結為止。所以你會發現很多時候,兒童、青少年乃至成人都會不自覺地做出了對自己或他人無益的反應,有時甚至帶有傷害性,而事後可能會繼續指責他人或是陷於自責,例如小朋友在學校裏常基於情緒衝動罵人,導致人際關係破裂;或家長常難忍煩燥的情緒而斥責孩子,事後卻深感後悔。事實上,當習性反應的慣性如此之大,若缺乏覺察,我們基本上對自己的行動失去了選擇權及掌控權。這樣的發展亦會造成到自我價值感或個人人際關係、身心健康等等不同範疇的困擾。

到校課程 混合課程 正向靜觀

​而在靜觀練習的過程中,我們能夠學習不同的方法來訓練自己更有意識地留意到此刻生起的念頭和感受。當感到自己被負面情緒或思想所淹沒,只是透過停下來注意當下的一刻 (例如集中注意力在自己呼吸)、以正念和平等的態度去觀察思想和情緒的自然來去,我們便為自己和思想與情緒之間創造一個空間,這個空間讓我們有能力不受到它們的控制,讓我們在面對困難時, 能從容回應,以包容與接納的態度面對,透過這樣持續的練習能有效協助我們不輕易隨着習性反應而行動,繼而改善自己的行為習慣,提升身心健康。

事情

​被人撞到

​覺察

​留意到此刻的情緒和想法

想法

他未必是故意的,可能是不小心​

反應

較平靜,接受對方道歉然後離開

​靜觀的好處

​​過去數十年間,有關靜觀的研究不斷增長,對象由兒童至到長者,研究均指出持續地練習靜觀有大量好處:

  • 減輕壓力

  • 紓緩慢性疼痛

  • 紓緩情緒困擾(如焦慮、抑鬱等)

  • 改善失眠

  • 提升人的幸福感

  • 提升抗逆

  • 提升正面情緒

  • 培養關愛、同理心

  • 改善社交及自我表達

  • 改善成癮行為

  • 增強免疫力

  • 提升創意

  • 改善認知能力/記憶力​

  • 改善飲食習慣

​靜觀的方法?

Meditation

​身體掃描

透過呼吸的流動將注意力從頭到腳帶進身體的各個部位,帶著不批判的態度去感受身體各個部分的感覺,當下的一刻和身建連結。

Women Walking

​正念步行

專注在走路時對身體活動的感知上。用心去感覺每一步步行,覺察步行中每一個動作和轉變;重點是將注意力專注在此時、在此地、在這一步當中。

MINDFUL EATING.jpeg

靜心飲食

運用五感以全新的、好奇的態度專注而放鬆地品嘗眼前的食物。你可以仔細觀察它,聞它的氣味,感受食物的味道。從而一步步改變參加者與食物的關係,重新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

Kundalini Yoga Outside

​覺察呼吸

任何一刻我們也在呼吸,我們可以將注意力帶到每一個呼吸,只需注意著每一呼和每一吸,感受呼吸時空氣的流動和身體的起伏。

如何擁有正向心理

一般而言,當人們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負面想法和情緒會出現得很快,這是人們慣性的反應模式。練習靜觀可以提升人們活在當下的能力,讓人跳出慣性的思想模式和情緒感受,以單純不評判的角度去覺察現正經歷的一切。透過這個過程,可以為慣性模式減速,讓人們不會長時間陷於負面想法當中,同時也不被翻湧的情緒主導行動,擴展人們面對困境的能力,作出建設性的行動。

 

Martin Seligman亦提出人們對事物的會有不同的解讀,是為解釋型態,可分為「樂觀」「悲觀」。當人們採用悲觀的解釋型態去看待事物時,往往會產生強烈負面情緒,使人困於逆境之中,無法看到轉機與希望。反之,當人們用樂觀的解釋型態去解讀事物,會產生更為正向的情緒,讓人更有動力和希望去解決問題。

 

好消息是,樂觀的思考模式是可以透過學習和練習得來的。透過學習辨別悲觀的思考陷阱,了解它們對自己情緒和行為所造成的影響,嘗試去發掘負面思考的漏洞,繼而以正向思維取而代之。反覆練習這個過程,能有助人們從負向的思式轉化為正向的思考模式,令人可以維持相對穩定的正向心理。

現時樂歷生命教育中心

能提供正向靜觀小組線上和到校混合課程

​歡迎與我們聯絡

Concrete Wall

樂歷生命教育中心現時能提供

不同的線上課程及到校支援服務

​歡迎與我們查詢

bottom of page